炒股杠杆配资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首次实现国产化 加强市场教育仍是关键

发布日期:2024-08-12 20:36    点击次数:176

  近年来炒股杠杆配资,政策利好为企业创新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为高端智造本土化提供了市场机遇。

  10月11日,直观复星首台胸腹腔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即国产达芬奇Xi手术系统)正式在上海落地,这是目前已经上市的第四代技术平台,标志着全球领先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现国产化。

  有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手术机器人的成本非常高,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可达2000万元,国内只有少部分医院能够引进。而面对逐年攀升的患者数量和手术量,国内市场对于高质量且价格相对较低的手术机器人需求逐年上升。达芬奇Xi手术系统的国产化的意义在于,可以助力这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高技术的可及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据浙商证券统计,根据系统型号、配置及地域不同,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售价为50万-250万美元之间。除了购置费用,手术成本、维修费用以及对于医生的培训支出都不是小数目。此外,部分省市医保尚未覆盖机器人手术相关费用,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对于患者而言同样难以负担。

  “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产化进程不断推进之下,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在精度、安全性、灵活性上的明显优势,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有望持续扩大。”上述券商分析师说,从整体市场看,全球几大医疗器械公司都在准备进入该市场,国内有些创业创新企业也开始进入该行业,想要分走一杯羹。这是良好的变化。

  全球使用患者数超1100万

  从当前的市场形势来看,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较为可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照市场规模排序,全球手术机器人可以分为五大市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骨科机器人市场、泛血管机器人市场、经皮穿刺机器人市场、其他手术机器人市场。而从数据方面来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35.81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83.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6%,预计未来将以26.2%的年复合增速增长至2026年的336亿美元。

  在中国市场,手术机器人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中金公司的一项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25亿元,占全球比例为5.1%。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超700亿元,中国有最庞大的外科手术需求,必然带来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

  在手术机器人的类别上,当前市面上的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五类,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人、穿刺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机器人以及泛血管机器人。其中腔镜机器人和骨科机器人的市场份额较大,2020年全球腔镜机器人和骨科机器人在所有手术机器人中占比分别为68.2%和18.1%。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近年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可以应用于胸腔、腹腔等部位的软组织手术。复星医药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披露,2006年,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被引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中国装机量超过360台,成为顶级医院的必备医疗器械,逾42万名患者受益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治疗。

  从数据表现上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治疗的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100万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生产厂家培训主刀医生总数超过6万名。

  而此次完成国产化的达芬奇Xi手术系统在2023年6月成功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8月,直观复星获得国产手术机器人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应用于泌尿、妇科、普外、胸外及小儿外科。

  “国产达芬奇Xi手术系统的面世,有助于将优质手术医疗器械资源向更多医院普及,促进本土医疗服务的升级及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同时本地化产线的生产,可以积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及创新。不断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不懈探索,进一步完善直观复星手术机器人生态圈,成为生态闭环中重要一部分。”复星医药方面称。

  20多年前,手术机器人刚发明时,业内不少人士均认为这是一个小众市场产品,但随着它的临床效果得到强力证明,以及给医生带来的便利和给病人带来的福音,手术机器人市场迅速成长。在达芬奇机器人加速国产化布局之际,中外医械企业都在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其中部分领先的公司已经接近于推动产品上市的阶段。

  对此现象,有国产手术机器人布局企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更多企业和产品的加入有助于市场的培育,有助于更多的人认可机器人辅助治疗在微创手术中的发展前景。

  商业化壁垒仍待打通

  聚焦国内市场,尽管患者人数庞大,但由于国内引进手术机器人的时间较晚,市场渗透率非常低。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仅已安装189台腔镜,腔镜RAS渗透率约0.5%。而美国已安装3727台腔镜手术机器人,同期腔镜RAS渗透率约为13.3%,国内腔镜机器人渗透率明显处于起步阶段。

  这也意味着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仍待提升,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器械,其对性能和安全性要求高,核心技术研发难度大、费用昂贵、上市周期长。从而使得产品定价较高,普通医院难以承受,因而目前手术机器人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医院布局。

  在价格层面,目前部分省市也将手术机器人的费用纳入医保。据记者了解,上海市医保局已经将腔镜机器人手术纳入乙类医保,患者自付20%,医保报销范围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肾部分切除、子宫全切、直肠癌根治。北京市医保局也明确“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作为辅助操作获得政府定价,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共同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即患者可获得100%全额报销。

  在技术层面,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欧国威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手术机器人研发成本较高的原因在于,工程师与临床专家之间的沟通。工程师和医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所学的内容和想法都不同。

  “所以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医生和工程师之间的沟通。不是指在会议室内的沟通,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想法,互相学习。”欧国威说,整个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对于高校和医院的技术依赖比较强,尚未进入完全由企业主导产业化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距离形成优质的商业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此前,直观复星CEO潘小峰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渠道布局上,目前达芬奇机器人80%以上的市场都在三甲医院,分布在北上广深和其他省会城市。近年来,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地级市医院也有装机,而这背后不可或缺的就是临床培训,需要花费较大的投入在临床能力培训、综合基地建设等方面。

  因此,加强市场教育较为关键。复星医药方面披露,在医师培训方面,截止到2023年8月,已为3000多名医疗专业人士提供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学习和训练。大型三甲教学医院深度开展机器人手术技能培训,成立了5家基础培训中心,7家学术培训中心。

  随着市场培训不断推进,在多方需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投身到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当中。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8年-2022年,国内医疗机器人行业融资企业的主营产品也多集中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在五大手术机器人赛道,均有国内企业布局。这也对手术机器人国产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诸多竞争者入局意味着手术机器人这一新技术被广泛认可,也会加速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认识到手术机器人是一个需要技术积累和不断打磨的行业。”潘小峰认为炒股杠杆配资,一些创新企业刚刚进入这个市场,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把技术做得更成熟、更安全、更可靠。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技术的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